此頁中主要為說明機動戰士GUNDAM系列中有關機動戰士的科技設定。這裏的科技除非有特別說明、否則請勿當成現實世界科技來看。
有關其他機動戰士GUNDAM系列中的科技設定、請參考GUNDAM科技一頁。
宇宙世紀(UC)機動戰士技術[]
有關宇宙世紀的武器技術、請參考米諾夫斯基粒子應用技術條目。
AMBAC[]
Active Mass Balance Auto Control (AMBAC) 是最基本的技術,利用手腳等肢體重心的偏移令到在宇宙無重力狀態中可以作出不使用推進劑的移動和轉身。這種能夠在不使用姿態制御噴嘴噴射下就能轉身的技術,在配合米諾夫斯基核融合爐之下、使得機動戰士的活動時間可以大幅上升。
AMBAC是利用牛頓力學三定律的慣性來實行。例如如果在一個無重力的空間,人在揮出左手時,身體就因為反作用力會向右邊移動,直至左手和身體之間沒有相對速度時才會停止。(即完全伸直時)此時,因為沒有外力,所以整體重心並沒有移開,但是身體中軸已經改變位置。亦能夠改變面向的方向。
尾部穩定器/穩定翼
穩定器是一種利用機體上的其他可動部份來輔助AMBAC的科技。概念很簡單,就是如果機動戰士可以使用四肢來加快轉身速度,那麼再加多一些肢體不就能夠更快了嗎?得出的結果就是尾部穩定器和翼狀穩定器。最先在MSN-00100 百式上裝備及測試。雖然最初只是為了裝備為可變機動戰士的一部份機構,但是因為百式完成時並沒有足夠的技術作出全可變機動戰士,所以最後就成為了尾部穩定器。而尾部穩定器最後還是證明了AMBAC可以多加其他肢體作為輔助。百式的運動性因此而超越其他同期只有四肢的量產機。Anaheim Electronics(亞納海姆電子)亦在此之後把穩定器裝在大部份它們設定的機動戰士上面。
平衡器[]
機動戰士的一種基本裝備。平衡器的作用是讓機動戰士在地面兩足行走是保持平衡而不會跌倒。主要是利用上半身的活動使重心轉移到兩腳中間來作出平衡。
可動骨架 Movable frame[]
可動骨架是一個一年戰爭之後因為光束兵器被大量使用後出現的新概念。在此之前、大部份機動戰士都是由一堆內部結構及外部裝甲所組成。但是光束兵器可以輕易貫穿外層裝甲。所以設計者開始把機動戰士的裝甲盡力減輕減少、以求閃避而非防禦。可動骨架則是把所有重要結構都連接成一個內部骨架、可動性大幅上升、而裝甲亦非單單的蓋著結構部件而只是在外層作出最佳防禦形狀。最先裝備可動骨架的為RX-178 GUNDAM Mk-II。
半透鏡裝甲鍍層[]
半透鏡技術原使用於雷射內部、用於反射能量不足的光線、讓雷射的能量漸漸加強至可以發射的水平。在宇宙世紀一年戰爭前和一年戰爭初期、為了防禦敵方的雷射兵器、機動戰士的裝甲表面則鍍上了半透鏡。此技術能夠非常有效的防禦雷射。但是在一年戰爭中後期因為米諾夫斯基原理兵器的普及化、使得雷射的使用大量減少、防禦的需求亦大大降低。取而代之的則是要防禦米加粒子光束槍/炮的對光束多層防禦裝甲技術。此種新技術同時亦有一定程度的對雷射防禦能力、因此半透鏡鍍層就漸漸不再被使用。到了宇宙世紀0087年時、裝甲表層亦開始使用抗光束鍍層(Anti Beam Coating)、因此半透鏡鍍層就不再被使用。
機動兵器感應裝置[]
請參考機動兵器感應裝置條目。
米諾夫斯基推進系統[]
亦稱為光之翼。最初源於Mother Vanguard級戰艦上面,SNRI後於UC0136小型化並於F-99 Record Breaker上面測試。同期亦有AE社取得Mother Vangaurd級的殘骸並安裝到MS Speed King上面。因受襲擊而研究資料盡失,實際完成品至UC0153時才安裝到V2上面。
宇宙紀元(CE)機動戰士技術[]
線控砲筒(Gunbarrel)[]
於機動戰士鋼彈 SEED系列中登場的虛構兵器,同時駕馭複數的攻擊末端進行全方位攻擊的廣域戰鬥性兵裝。
地球聯合軍開發之最初的遠隔遙控兵器,作為各攻擊末端的「砲筒」,均備有火砲與推進、姿勢控制用推進器,擁有高攻擊力與機動力。可個別自母機分離、移動、射擊,進行變幻自在的全方位攻擊。
由於線控砲筒的出現,是在量子通信的實用化之前。因此砲筒與母機之間的通信方式為有線式,不受中子干擾影響,但也制約了砲筒的行動範圍,通信用纜線一旦被切斷便無法操作。
具體操縱方法不明,但原理是系統將駕駛員的腦波轉化為電子訊號,經由纜線命令砲筒;而同時砲筒亦將自身信號回饋(feedback)給系統,再傳達至駕駛員腦中,藉此得知砲筒的位置與動態。透過這樣的信息交流完成駕駛員對砲筒的指揮與感應,操作機體的同時還要處理如此龐大的信息量,非王牌級別的駕駛員很難辦得到。
然而,這樣的操縱形式對駕駛員的要求不僅僅是龐大的信息處理能力而已,特殊的「空間認識能力」更是必要的。地球上有空氣作媒介,「聲音得以傳導」、「遠處模糊,近處清晰的視覺效果」等現象讓人類得以輕易判斷物體的位置或距離;然而在沒有空氣的宇宙中,大多數人會失去空間感,無法掌握物體的位置或距離。但卻有少數人擁有特異的直覺,使其仍保有精確的空間感而不受影響,這種直覺即是被稱為「空間認識能力」的天賦。因為此一制約,使得能夠操縱線控砲筒的駕駛員是少之又少。
搭載機體有機動堡壘(MA)的梅比烏斯零式、艾克薩斯。機動戰士(MS)則有裝備了AQM/E-X04 Gunbarrel Striker(砲筒攻擊者背包)的刃式。
龍騎兵系統(DRAGOON System)[]
DRAGOON System(Disconnected Rapid Armament Group Overlook Operation Network System:分離式高速兵裝群監視操作網絡系統),於機動戰士鋼彈 SEED系列中登場的虛構兵器,同時駕馭複數的攻擊末端進行全方位攻擊的廣域戰鬥性兵裝。
作為各攻擊末端的飛行砲台被簡稱為「龍騎兵(DRAGOON)」,個別砲台均備有複數的推進、姿勢控制用推進器,擁有高攻擊力與機動力。而龍騎兵稼動所必需的電力,則要回到母機補給。
原理與線控砲筒基本相同,也是腦波與電子信號的相互轉換和傳遞。差別在於龍騎兵與母機之間的通信方式,為了能夠交換大量信息且不受中子干擾影響,未採用電磁波而是以幻象化粒子為媒介的量子通信(Quantum Communication),實現了無線感應。相較於線控砲筒的有線式,無線式對各攻擊末端的制約減少,因而能做出更複雜的飛行與攻擊。
第一世代龍騎兵系統[]
C.E.71年Z.A.F.T.參考地球聯合軍的線控砲筒所開發出來,同樣要求駕駛員的高適性(擁有空間認識能力),一般人無法使用。最初測試於勇士鋼彈,駕駛員包括測試者Courtney Hieronimus和後來的民間人士Prayer Reverie。實戰中最為突出的龍騎兵系統搭載機體為天帝鋼彈,由拉·魯·古魯謝於第二次揚京·杜埃攻防戰時駕駛。
同一時期,地球聯合軍開發的巨大MA佩格蘭迪亦搭載了自行開發的龍騎兵系統。不過與Z.A.F.T.採用了直接連結三名駕駛員的腦部,即腦波共享的作法。三人各自負責X軸、Y軸和Z軸的方位,成功地將模擬空間認識能力的運用提升到可行的等級。
另外由奧布開發之曉鋼彈的裝備「不知火」,其M531R誘導機動光束砲塔系統的基礎與第一世代龍騎兵系統同等,但稼動時間較短。據說為了讓卡嘉莉‧尤拉‧阿斯哈也能夠使用而導入了自律機能,可切換為完全由系統操控的全自動模式。
第二世代龍騎兵系統[]
C.E.73年,Z.A.F.T.設計局改良量子通信技術,大幅強化了量子界面的反應與信息傳輸量,發展出不再仰賴駕駛員空間認識能力的第二世代龍騎兵系統。然而,須同時進行機體的操作和龍騎兵的控制這一點並未改變,沒有相當技術含量的駕駛員仍是無法使用的。另外,儘管空間認識能力不再是必要條件,但具備此天賦的駕駛員操作起來還是更有優勢。搭載機體主要為傳說鋼彈,另外混沌鋼彈的機動兵裝倉亦確認為第二世代龍騎兵系統的一種,具備了作為高推力推進器(兼武器架)的機能。
超級龍騎兵系統[]
Z.A.F.T.開發之第二世代龍騎兵系統為基礎,以煌‧大和使用為前提,由Terminal獨自改良進化的版本。搭載機體為攻擊自由鋼彈,多重鎖定系統的同時攻擊能力更勝自由鋼彈。因為是針對煌‧大和個人所做的特化,其他人無法發揮出性能的最大限。另外,由於本系統是以第二世代龍騎兵系統為基礎,空間認識能力亦非必要的。
重氫光束送電系統(Deuteron Beam Energy Transfer System)[]
雅金‧杜威戰役結束後,C.E.72年3月10日P.L.A.N.T.與地球聯合締結了尤尼烏斯條約,禁止核能應用於軍事用途,當然也不得製造搭載核引擎的MS。以MS為作戰主力的Z.A.F.T.為因應此一新的局面,遂開發出新的充電技術,在有效距離內由母艦發射重氫光束為MS迅速充電,MS無須歸艦補給,大大提升了稼動時間與作戰效率。但這樣的充電形式僅限於必要的狀況下,否則過於頻繁地使用可能存在著電路短路的風險。第一艘裝有重氫光束發射裝置的戰艦為智慧女神號宇宙戰艦,而Z.A.F.T.的「第二世代系列」試作MS均搭載了此系統。
超重氫引擎(Hyper Deuteron Engine)[]
Z.A.F.T.開發之結合核引擎與重氫系統的混合動力,有兩個發電機相互補充,理論上不會有斷電或供電不足的問題,更可發揮出過去各型動力機關數倍的出力。搭載機體有命運鋼彈、傳說鋼彈、攻擊自由鋼彈與無限正義鋼彈。
積層裝甲[]
由地球聯合軍開發,利用多層的排熱原理將光束的熱能分散到全體裝甲而非集中於一點,達到光束兵器無力化並減輕傷害的效果。不過,對於實彈攻擊並無效果,反而會因排熱不及對全體裝甲帶來致命的損傷。由於比一般裝甲構造複雜,成本攀升不適量產,因而僅有旗艦等級的戰艦與一部份MS得以使用上。
然而到了C.E.73年的大戰期間,擁有將18公尺級MS的積層裝甲一擊貫穿的高能量光束步槍問世,除了Z.A.F.T.以外連民間也出現不少。積層裝甲已實質上無效化,對飛彈、電磁砲又沒有效果,逐漸失去存在價值。
PS裝甲(Phase Shift Armour)[]
或譯相轉移裝甲,是C.E.世界中一種可防禦實彈射擊的裝甲,C.E.70年由大西洋聯邦與奧布聯合首長國共同開發。透過一定電壓的電流使特殊金屬相變的裝甲,需要消耗一定的電力方能達到物理衝擊無效化的效果。
PS裝甲啟動時,由於特殊金屬相變使得裝甲表面的分子排列發生變化,顏色的性質也隨之改變。通電後的裝甲會從非通電時的金屬灰色變為有彩色化,而相變的顏色是由電壓決定的。裝備PS裝甲的MS,其防禦力即便是面對擁有火器中最大貫穿力的電磁砲直擊,或數百萬G力的加重也能承受的程度,實彈幾乎完全無力化。另外耐熱性也大幅提升,突入大氣層的熱以及低威力的光束機槍等光束兵器的直擊也能夠承受。據稱PS裝甲能承受連續72發飛彈與近乎無限的實彈傷害才會沒電,不過此數字只是戰場上的即時估計,無法佐證。在電力供應允許的前提下,PS裝甲對實體武器的防禦力幾乎是無限大的。搭載機體為前期GAT-X系列。
嫣紅攻擊鋼彈的PS裝甲則是因為機體搭載了新開發的大容量電池,能源轉換率提升伴隨著對PS裝甲的供電增加,裝甲色變化為以赤色為主體,防禦力較高。
PS裝甲與現實中英國陸軍所研發的電磁反應裝甲非常相似。
TP裝甲(Trans Phase armor)[]
為了維持PS裝甲的金屬相變(=防禦力),一定的電流持續流經裝甲是必要的,這使得搭載機的能源消耗極快,稼動時間大幅縮短。特別是裝甲被彈的瞬間又會消耗比平常更多的電力,隨著被彈次數增加,機體稼動時間亦隨之縮短。且機體能源不足時PS裝甲無法維持啟動狀態,裝甲色即會變回金屬灰色,形同將自機能源耗盡的問題暴露給敵人知道。
為了改善上述缺點,C.E.71年地球聯合軍又在PS裝甲的基礎上開發出TP裝甲。主要是在PS裝甲外側加上普通裝甲的雙重構造,並內建了壓力感應器。PS裝甲平常並不啟動,唯有感應到外側普通裝甲遭受外來壓力時,內側的PS裝甲才會瞬間啟動,將物理衝擊消滅。這大幅減輕了機體的能源消耗,也不再需要擔心外觀暴露能源耗盡的問題。搭載機體為後期GAT-X系列。
VPS裝甲(Variable Phase Shift Armour)[]
C.E.71年,Z.A.F.T.通過強奪GAT-X系列五機中的四機而取得了PS裝甲技術,也注意到搭載PS裝甲最重要的課題,就是機體稼動時間受到大幅壓迫這一點。雖然搭載核引擎就可以很容易地解決能源問題,但這在尤尼烏斯條約締結後也不再可行了。C.E.73年,Z.A.F.T.開發出VPS裝甲,特徵是裝甲色會隨著調電壓整而變化,依據狀況與裝備對各部位裝甲進行能源分配的調整、最適化。電流量的高低直接影響PS裝甲的強度和顏色,一般來說駕駛艙附近即MS的胸部會需要最高防禦力,而手腳或裝備則不需要,VPS裝甲就是通過在不同部位減少的不必要的電力消耗來減輕機體的能源消耗速度。裝甲色愈深代表防禦力愈高,相對的也愈耗電,赤色是最高等級防禦力,其餘不明。
例如脈衝高達三種不同魅影裝備的輸出和耗能不同,而VPS裝甲和魅影裝備所需的電力都是由機體本身所提供(魅影裝備亦內建電池作輔助),為了能做到最合理的能源利用,於是VPS裝甲色就產生變化。威力型態以高速機動為主,武裝耗能中等,電力以維持推進器為優先,軀體裝甲呈藍色。巨劍型態以格鬥戰為主,武裝耗能較低,電力以提高防禦力為優先,軀體裝甲呈赤色。轟擊型態以長距離砲擊為主,武裝耗能高,電力以供給光束砲與各類火器為優先,軀體裝甲呈黑色。
鏡面鍍層(Mirror Coating)[]
一種非常先進的抗光束鍍層,由奧布的國營軍需產業曙光社(Morgenroete)所開發,應用於曉鋼彈的裝甲:對光束防禦、反射系統「八咫鏡」。對於光束擁有非常高的反射性,可使光束兵器完全無效化,甚至有抵擋戰艦級陽電子砲的紀錄(在以防盾作緩衝的條件下)。若角度正確,將敵人射擊過來的光束反彈回去也是可能的。不過,對於實彈類攻擊的耐性僅有一般裝甲的程度。
另外,僅曉鋼彈一機的裝甲,其成本就足以製造二十機的M1異端,量產是不可能的。
此種技術是參考了現實中一種尚在研究中的技術,以極精密的電磁場排列出粒子牆,使得帶電荷的粒子不能通過此粒子牆,不是受到反射就是被排列作粒子牆之中,同時亦能夠使電磁波受到反射。
幻象化粒子(Mirage Colloid)[]
可遮蔽包含可見光、紅外線等電磁波的一種特殊膠質狀微粒子,將此種微粒子覆蓋於物體表面成為磁場時可令物體獲得隱身機能無論肉眼或雷達等偵查設備均無法觀測出來,猶如施以近乎完美的電磁、光學迷彩,被稱為「幻象化粒子隱形」。地球聯合軍、Z.A.F.T.均不斷進行研究、開發,實現了首次投入實戰的是地球聯合軍前期GAT-X系列其中一機的電擊鋼彈。不過,幻象化粒子隱形對電力的消耗量龐大而無法長時間使用,亦不能與PS裝甲併用(除了電力供給無限制的核引擎、Hyper Deuteron搭載MS)。另外,也有像命運鋼彈是以光之翼噴射散布幻象化粒子的形式達到干擾偵測的效果,同時形成機體的光學殘像擾亂視覺。
公元(AD)機動戰士技術[]
Trans-AM系統[]
做為新生天上人的第四代鋼彈共通的設計,各機均以使用Trans-AM系統為前提而進行設計。
同時,與舊世代機體使用Trans-AM系統時主要是提升機動性相比,現在則可以依不同機體特性而強化不同能力。
智天使鋼彈在使用Trans-AM系統進行狙擊時會開啟「Holo Screen」,藉此能夠進行高精密射擊。
出現於超過一個時代的科技[]
抗光束鍍層 Anti-Beam Coating (ABC)[]
抗光束鍍層在宇宙世紀和宇宙紀元兩個GUNDAM世界都有出現、此種塗層的原理是在機體外部鍍上一層熱容很高的塗料、使得光束兵器在擊中機體時、鍍層會吸去大量熱力然後揮發。是一種犧牲式防禦系統。因為鍍層會在被擊中時揮發、因此防禦的次數是有限的。
宇宙世紀抗光束鍍層[]
最先使用此技術的機體為MSN-100 百式。因為此種技術還是測試期,因此百式的機體表面變成金色。後來的鍍層顏色都能夠自由改變,所以顏色就可以變回較為不明顯的。此種技術在UC0088以後,因為價錢便宜,所以大部份機動戰士甚至戰鬥艦隻都會有此種鍍層。為了增加防禦次數,到了UC0133時代,此種技術還有塗到布上面再由機體蓋上的使用方式(XM-X1 Crossbone Gundam X1,XM-X2 Cross Bone Gundam X-2)。此種防禦雖然沒有光束盾那麼可靠,但是因為隱密性較高,所以亦受到駕駛員歡迎。
耐光束鍍層[]
一年戰爭後期,機體表面放棄使用臨界半透體來防禦雷射兵器而改用耐光束鍍層。此種鍍層效果不及抗光束鍍層,但是還是能減少光束的破壞力。
宇宙紀元抗光束鍍層[]
此技術在大部份機體戰士的盾上也有使用,不過因為會做成金屬疲勞以及不能和PS裝甲同時存在,因此並沒有被大量使用在機動戰士上面。不過ZAFT的戰鬥艦隻上面也有使用這種鍍層,同時一些機動戰士使用的實體刀刃為了要擊破光束盾或是防禦光束武器,也會有此種鍍層。
參考[]
GUNDAM系列(分類目錄) | ||
---|---|---|
系列 | * 動畫系列一覽 | |
世界觀 | *宇宙世紀(U.C.) | |
映像作品 | 電視動畫 | * 機動戰士GUNDAM |
電影 | * 逆襲的夏亞
| |
OVA | * 0080:口袋裡的戰爭
| |
SD | * 機動戰士SD GUNDAM | |
關連項目 | 一覽 | * 人物
|
兵器・技術 | * 机动战士(M.S.) | |
其他 | * Haro | |
製作 | * 創通
| |
播放電視台 | * 名古屋電視台
| |
相關人物 | * 富野由悠季
|